五奕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笔下文学www.20qb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善人未能急亲,恶人未能轻去

待人从容,处世遇事须从长计议,这就是掌握“善人未能急亲”,“恶人未能轻去”原理的诀窍。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,要学会判别各种各样的人,要掌握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技巧,少不了要明确善与恶的标准,掌握与善人和与恶人打交道的不同技巧。有句俗语说:一粒米养百种人。这句话说的确实如此,世界之大,无奇不有,无所不包。

从洪应明的体察认识到,首先,具体到每个人的人性善恶,未必对应地在其外在的善恶言行上表现出来。比如,一个人在做坏事的时候就担心会被人发现,那么,在他这种畏惧的心理中,还表明他有重新走上归善从良之路的希望。而另一个人则沸沸扬扬地行善,唯恐天下人不知、迟知或是少知,以此为资本来要誉要名,那么,他行善之时所培植的正是恶根恶芽。

什么道理呢?因恶行忌讳不为人知,否则,作恶者就不易得到外来力量的帮助来矫正,就不易弃恶就善。而善行则忌讳广为人知,否则,行善者就可能萌生出求功求名的不良动机,也可能因此而遭到嫉妒者的讽刺打击,不利于自己的修养,也不利于自己的处世。

结论因此也就是辩证而又深刻的:作恶早为人知、广为人知者,他闯的祸就浅,反之就深。行善早为人知、广为人知者,他立的功就小,反之就大。洪应明认为,对于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君子而言,即使他前面有两种抉择,一是自己未曾行善,但却得到了别有用心者的称誉;二则是自己未曾作恶,但却受到居心不良者的毁谤。他会选择后者,原因不挑自明:前者所带来的虚荣,是人生的**汤;后者所带来的苦难,则是人生的磨砺石。

这些思想,能使人们明确一些判别善人与恶人的标准,也能更好地解答以下问题:中国的传统美德为什么推祟施恩而不图报者?中国普通百姓为什么更愿做好事而不愿留名?

每个人活着,都不能只想到自己。所以,一个人应该真心诚意地帮助别人,并在帮助别人时,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,成为一个高尚而又纯粹的人,并因此而抛弃虚荣心。不像那个曾有的不谙世事的小孩一样,他省下了父母给的早餐钱,交给老师并谎称这是在路上捡到的,为的只是听到老师对他的表扬;更不同于那些借行善来宣扬自己,以求达到种种不可告人目的的别有所图者。

人世间有很多的善人,还存在着少量的恶人。那么,人们就不能不讲究待人的方式,做到因人而异。在这方面,洪应明的经验之谈有二:其一,不应过急地亲近善人,不宜预先显扬善人,原因在于:唯恐招来奸诈之徒的毁谤中伤。其二,不能轻率地离开恶人,不宜无分寸地提前揭露恶人,原因在于:唯忍招来恶人们的构陷诬害。

历史与现实的很多事例,说明了“善人未能急亲”的必要性。就以刘备“三顾茅庐”的历史来说吧,当刘备亲率关羽、张飞去恭请诸葛亮出山辅政时,因第一、第二次都未能碰上诸葛亮,关、张两人就已经很不耐烦。当刘备第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屋,终请出他辅政后,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。

这种情形可把关、张两人急坏了,于是联合向刘备发牢骚:“诸葛亮年纪轻轻,有什么了不起?您对他是言听计以,我们即您打了这么多年的仗,现在还不如他了?”刘备说:“我得了诸葛亮,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,请你们别这么说。”

其后,诸葛亮逐年累月所表现出的才干与能力,证明了刘备所言不虚。关、张两人才心悦诚服了。